▍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更多

四川:立体综合开发 拓展蚕桑产业升值空间

发布时间:2016-04-11   来源:互联网   编辑:嘉联丝绸   点击:

蚕桑产业是西充的传统产业,该县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高效规模蚕业和蚕桑特色基地建设;以模式创新和技术更新为突破口,将蚕桑与旅游深度融合,利用科技减轻蚕农养殖成本,提高蚕农种养效益,走出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5年,西充县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丝绸之乡”。在此之前,该县先后被列为国家“东桑西移”试点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实验示范县、四川省蚕桑基地重点县、四川省优质茧加工基地县等。

蚕桑+旅游体验一三产业共融发展

4月5日,记者在该县扶君乡泥巴寺村有机果桑基地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加快修建蚕桑体验中心。“争取在西充第二届桑葚品果节前完工,到时候让游客不仅能吃上可口的桑葚,还能体验到养蚕、摘果、制作等系列活动的乐趣。”据该基地负责人张荔介绍,投资480余万元,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蚕桑体验中心,由蚕桑文化主题馆、有机蚕桑主题餐厅、蚕桑休闲娱乐场三大部分组成。

据介绍,该中心建成后,游客可在蚕桑文化主题馆内,通过声、光、影等方式,看到栽桑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织绸、绸制品加工等传统蚕桑业的生产、制作过程;在有机蚕桑主题餐厅内,游客可以品尝到桑尖炒蛋、桑枝菌炖蚕虫鸡等蚕桑系列美味佳肴;在蚕桑休闲娱乐场,游客可以体验摘桑养蚕、制作桑尖茶的乐趣。

“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的同时,也能增长其对蚕桑文化的了解。”该县蚕业局局长姚艳告诉记者,西充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种植蚕桑的历史,但随着丝绸市场的不景气、农村劳动力缺乏,养蚕队伍日渐萎缩。要想重整蚕桑产业,改变发展思维是摆在桑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张荔的带动下,当地一些村民纷纷加入种植果桑的行列,并搞起了自助采摘游。该县以扶君乡泥巴寺村、黄家沟村1200余亩桑园为果桑核心基地,已在永清乡、多扶镇、东太乡、观凤乡、义兴镇、鸣龙乡等近20乡镇发展果桑3000亩。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该县将深入挖掘丝绸手工业、丝织技艺、织染工艺以及丝绸历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建设桑文化园,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带动乡镇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发展。

蚕桑+综合利用蚕业转型增活力

“去年,我在桑树下种蔬菜、在桑园内养土鸡,共增收3万余元。”该县鸣龙镇养桑大户王军告诉记者,除了蚕茧收入,在桑园里套种蔬菜和养殖土鸡,综合利用了蚕桑资源,并提高了桑园的产值。据他介绍,桑园鸡的生长周期短,在桑园放养90天左右就可以出栏,很好地利用了桑树休眠和生长缓慢的间歇时机。同时,家禽通过啄食、踩踏,抑制了桑园的杂草生长,除去了桑园里的害虫;家禽粪的回园入土,增强了桑园的肥力。

“在实现物尽其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该县义兴镇神垭宫村青禾桑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有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发展蚕桑有机种养模式,每年春天桑芽萌发,密植桑园的桑芽每亩产值8100元,大行桑园的桑芽每亩产值5100元,将采芽后的桑枝剪下粉碎,作为桑园套种桑枝菌的培养基撒在桑园里,套种的桑枝菌每亩产值3至5万元。此外,将饲料桑用来喂养鸡、鱼、牛羊、猪等,还能产生附加值。据吴有林介绍,2015年,该公司售出桑尖菜1000公斤,产值10万元;桑芽茶4500公斤,产值300余万元;产出桑枝菌10万公斤,产值130余万元;年出栏蚕虫鸡2万余只、桑园绿蛋100万枚,产值1000万余元等,该公司年收入近1500万元。

随着科技进步,该县探索出从桑尖到桑根、桑园地面到地下的现代蚕业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桑芽做茶,桑尖做菜,桑叶养禽,桑果酿酒,桑枝育菌,桑根做药,桑地种豆,桑园养禽,蚕沙作肥等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正在拓展增值空间。同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生态蚕业、观光蚕桑、循环蚕业、高效蚕业的建设。目前,该县栽植果桑3000余亩、饲料桑5000余亩、良桑8万亩,实现桑叶茶、桑葚果、桑枝菌、蚕虫鸡等初深加工产品销售及相关旅游收入突破2.2亿元。

“发展蚕桑产业要彻底改变‘栽桑—养蚕’模式,拓展蚕桑产业外延,充分认识到桑树的生态作用,在重视发展蚕产业的同时,更要重视桑产业的发展。”姚艳认为,接下来,要大力发挥桑叶蛋白源的作用,丰富蚕桑产业发展内涵;引导发展丝绸手工业,研究开发富硒桑蚕蛹虫草、桑果饮料、桑茶叶、桑饲料、丝蛋白化妆品等新产品;推动蚕丝产业与富硒食品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益。

蚕桑+科技创新形成优势产业带

该县蚕桑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养蚕模式到现代养蚕模式的转变,也经历了繁荣、萎缩、发展、转型等多个发展阶段,蚕桑经济成为该县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扶贫经济和小康经济。

据了解,在发展蚕桑业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先后与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农科院、重庆蚕研所等科研院校建立密切的联系,成为高校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基地,不断进行蚕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利用。

4月5日上午,该县仙林镇维莫湾村的养蚕示范户何均恩高兴地说,该镇推行小蚕共育模式让蚕农得到了实惠。据介绍,小蚕共育后,使蚕茧的成长周期缩短了近20天,不但节约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饲养小蚕的成活率。目前,该县小蚕共育率达到100%。

“公司的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据该县绮香纱茧丝绸公司负责人介绍,除传统产品生丝外,近年来开发了蚕丝被、蚕砂枕以及绢丝等一系列蚕桑产品,为全县蚕桑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态势。公司统一管理,农户以职业蚕农、股东、承包人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活动,形成了“统一经营、分户生产、综合服务”的经营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生产面临的“资金、技术、销售”三大难题,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完整的蚕桑种养、丝绸加工、产品销售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该县已形成了蚕桑片区优势产业带,现有桑园12.8万亩,主要分布在以“百里优质蚕桑长廊”为纽带的“人和—双洛—鸣龙—罐垭”、“义兴—西碾—复安—关文”、“永清—多扶---扶君”,全县有市级蚕桑基地乡镇9个,县级蚕桑基地12个,2015年全县发种6062万张、产茧220万公斤,茧款收入5720万元,培育茧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20余家。



上一篇: 广西宜州市桑蚕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下一篇: 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参访嘉联丝绸公司工业园
微信关注
最新信息
最新图文

四川:立体综合开发 拓展蚕桑产业升值空间

嘉联丝绸  2016-04-11

蚕桑产业是西充的传统产业,该县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高效规模蚕业和蚕桑特色基地建设;以模式创新和技术更新为突破口,将蚕桑与旅游深度融合,利用科技减轻蚕农养殖成本,提高蚕农种养效益,走出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5年,西充县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丝绸之乡”。在此之前,该县先后被列为国家“东桑西移”试点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实验示范县、四川省蚕桑基地重点县、四川省优质茧加工基地县等。

蚕桑+旅游体验一三产业共融发展

4月5日,记者在该县扶君乡泥巴寺村有机果桑基地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加快修建蚕桑体验中心。“争取在西充第二届桑葚品果节前完工,到时候让游客不仅能吃上可口的桑葚,还能体验到养蚕、摘果、制作等系列活动的乐趣。”据该基地负责人张荔介绍,投资480余万元,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蚕桑体验中心,由蚕桑文化主题馆、有机蚕桑主题餐厅、蚕桑休闲娱乐场三大部分组成。

据介绍,该中心建成后,游客可在蚕桑文化主题馆内,通过声、光、影等方式,看到栽桑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织绸、绸制品加工等传统蚕桑业的生产、制作过程;在有机蚕桑主题餐厅内,游客可以品尝到桑尖炒蛋、桑枝菌炖蚕虫鸡等蚕桑系列美味佳肴;在蚕桑休闲娱乐场,游客可以体验摘桑养蚕、制作桑尖茶的乐趣。

“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的同时,也能增长其对蚕桑文化的了解。”该县蚕业局局长姚艳告诉记者,西充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种植蚕桑的历史,但随着丝绸市场的不景气、农村劳动力缺乏,养蚕队伍日渐萎缩。要想重整蚕桑产业,改变发展思维是摆在桑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张荔的带动下,当地一些村民纷纷加入种植果桑的行列,并搞起了自助采摘游。该县以扶君乡泥巴寺村、黄家沟村1200余亩桑园为果桑核心基地,已在永清乡、多扶镇、东太乡、观凤乡、义兴镇、鸣龙乡等近20乡镇发展果桑3000亩。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该县将深入挖掘丝绸手工业、丝织技艺、织染工艺以及丝绸历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建设桑文化园,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带动乡镇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发展。

蚕桑+综合利用蚕业转型增活力

“去年,我在桑树下种蔬菜、在桑园内养土鸡,共增收3万余元。”该县鸣龙镇养桑大户王军告诉记者,除了蚕茧收入,在桑园里套种蔬菜和养殖土鸡,综合利用了蚕桑资源,并提高了桑园的产值。据他介绍,桑园鸡的生长周期短,在桑园放养90天左右就可以出栏,很好地利用了桑树休眠和生长缓慢的间歇时机。同时,家禽通过啄食、踩踏,抑制了桑园的杂草生长,除去了桑园里的害虫;家禽粪的回园入土,增强了桑园的肥力。

“在实现物尽其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该县义兴镇神垭宫村青禾桑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有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发展蚕桑有机种养模式,每年春天桑芽萌发,密植桑园的桑芽每亩产值8100元,大行桑园的桑芽每亩产值5100元,将采芽后的桑枝剪下粉碎,作为桑园套种桑枝菌的培养基撒在桑园里,套种的桑枝菌每亩产值3至5万元。此外,将饲料桑用来喂养鸡、鱼、牛羊、猪等,还能产生附加值。据吴有林介绍,2015年,该公司售出桑尖菜1000公斤,产值10万元;桑芽茶4500公斤,产值300余万元;产出桑枝菌10万公斤,产值130余万元;年出栏蚕虫鸡2万余只、桑园绿蛋100万枚,产值1000万余元等,该公司年收入近1500万元。

随着科技进步,该县探索出从桑尖到桑根、桑园地面到地下的现代蚕业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桑芽做茶,桑尖做菜,桑叶养禽,桑果酿酒,桑枝育菌,桑根做药,桑地种豆,桑园养禽,蚕沙作肥等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正在拓展增值空间。同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生态蚕业、观光蚕桑、循环蚕业、高效蚕业的建设。目前,该县栽植果桑3000余亩、饲料桑5000余亩、良桑8万亩,实现桑叶茶、桑葚果、桑枝菌、蚕虫鸡等初深加工产品销售及相关旅游收入突破2.2亿元。

“发展蚕桑产业要彻底改变‘栽桑—养蚕’模式,拓展蚕桑产业外延,充分认识到桑树的生态作用,在重视发展蚕产业的同时,更要重视桑产业的发展。”姚艳认为,接下来,要大力发挥桑叶蛋白源的作用,丰富蚕桑产业发展内涵;引导发展丝绸手工业,研究开发富硒桑蚕蛹虫草、桑果饮料、桑茶叶、桑饲料、丝蛋白化妆品等新产品;推动蚕丝产业与富硒食品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益。

蚕桑+科技创新形成优势产业带

该县蚕桑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养蚕模式到现代养蚕模式的转变,也经历了繁荣、萎缩、发展、转型等多个发展阶段,蚕桑经济成为该县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扶贫经济和小康经济。

据了解,在发展蚕桑业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先后与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农科院、重庆蚕研所等科研院校建立密切的联系,成为高校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基地,不断进行蚕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利用。

4月5日上午,该县仙林镇维莫湾村的养蚕示范户何均恩高兴地说,该镇推行小蚕共育模式让蚕农得到了实惠。据介绍,小蚕共育后,使蚕茧的成长周期缩短了近20天,不但节约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饲养小蚕的成活率。目前,该县小蚕共育率达到100%。

“公司的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据该县绮香纱茧丝绸公司负责人介绍,除传统产品生丝外,近年来开发了蚕丝被、蚕砂枕以及绢丝等一系列蚕桑产品,为全县蚕桑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态势。公司统一管理,农户以职业蚕农、股东、承包人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活动,形成了“统一经营、分户生产、综合服务”的经营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生产面临的“资金、技术、销售”三大难题,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完整的蚕桑种养、丝绸加工、产品销售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该县已形成了蚕桑片区优势产业带,现有桑园12.8万亩,主要分布在以“百里优质蚕桑长廊”为纽带的“人和—双洛—鸣龙—罐垭”、“义兴—西碾—复安—关文”、“永清—多扶---扶君”,全县有市级蚕桑基地乡镇9个,县级蚕桑基地12个,2015年全县发种6062万张、产茧220万公斤,茧款收入5720万元,培育茧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20余家。

(完)

阅读
发表评论
昵称:
  
  ▍相关推荐
嘉联举行2023年度优秀员工表彰大会及全体员工团建活动
2024-03-18 10:38
笃行二十载,匠心筑未来|广西嘉联20周年庆典活动成功举
2023-11-20 18:30
嘉联公司发放2023年金秋助学奖学金
2023-08-30 17:50
新征程新跨越——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家纺新车间
2023-06-05 12:09
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纺织行业“河池杯
2022-11-21 17:16
———— 猜你喜欢 ————